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旧思想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旧思想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

2023-12-01 行业资讯

  近日,“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冲上热搜。多名应届毕业生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困扰,甚至连考入名校的研究生都没能逃过。从“唯学历论”到“唯第一学历论”,这种演变其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正朝着越来越“卷”的方向走去。“唯第一学历论”是否意味着抹消了个人在18岁之后的所有努力?对人才选拔培养有何影响?

  本期腾讯新闻《文话教育》栏目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云海两位老师做客直播间,深度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影响。

  问:什么是第一学历?怎样看待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第一学历是不是能够用来证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陈志文:第一学历实际上就是本科毕业于哪一个学校,那最高学历呢,就是你是本科毕业、硕士毕业还是博士毕业。在我们那个时代,也就是我初中毕业的时候,中专、中师、中技毕业就是铁饭碗。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本科就可以留在大学教书。现在时代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个普及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今年在东北,280多分就能上一个本科,实际上在2021年,黑龙江280分就可以上个本科。但是今年280分能上的本科慢慢的变多了,不止一个黑龙江了。那能够正常的看到,现在就算是博士毕业也不一定有机会留在学校当老师。

  王云海:第一学历的结果是个人中学阶段自己努力得来的,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这可以印证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还有是不是能够坚持自律和刻苦努力。我觉得用第一学历证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王云海:今年上半年,有一个著名投行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只列了C9的几个学校,然后列了几个顶尖财经类高校。但是对财经类高校限制了专业,一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这件事就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第一学历是双一流、211、985的高校毕业生,在有些单位招聘的时候是有门槛限制的。我个人觉得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招聘和求职的供需关系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它是一个经济规律,当供大于求的时候,需求方的条件肯定也水涨船高了。我记得一个数据,我1991年考大学的时候,录取率大概是20%左右,2022年达到了94%,你们可以看看翻了多少倍。1999年中国开始高校大扩招,整个市场的毕业生供应量开始变得很大,2023年大学毕业生已超越了1000万,所以就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那需求方也就是招聘方、特别是好的招聘单位给的入职门槛也会相应变高。

  陈志文:还有就是,因为普及化了,考试越来越水平化,再加上出分报志愿,以及平行志愿。以前没有平行志愿,但是现在换成了这样的制度,这就使得高分掉下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后导致大学严重分层了。

  王云海:关于平行志愿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举个例子。我们对外经贸大学在1992年的时候,招到了17个状元,北京文理科状元都来我们学校了。但是实行平行志愿以后,我们几乎没再招到过状元了,因为状元可能都被最好的两所高校招走了。

  陈志文:我们大家可以看到选调生也是有严格的限定的,比如山东最高层次的选调生就限定了17所高校。这种做法我们当然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它存在歧视问题,涉嫌违规违法,但它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我们不可否认,它的确存在一定现实合理性。影响了很多人的就业吗?我觉得实际上未必。因为很明显设限定的都是层次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或者说一些需求量本身就不是很大的企业,国有体系,那么受到影响的人其实也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我认为,它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它构成了一种标志性的影响,而且深远来说,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对教育的评价。

  王云海: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政府、国企、央企、大的金融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其实在整个中国用人市场上,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家长和毕业生普遍认为,这部分单位相对层次比较高,大家都趋之如骛。这些单位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和影响力比较大。但其实我们整个就业市场仍然是很大的,很多民营企业用人的需求是占大部分的。我个人觉得目前就业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不匹配。主要是当前毕业的90后、00后的家长大部分是60后和70后,他们的观念仍停留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只要考上大学,不管是什么学校,都应该能找个所谓的“好工作”。

  用人单位将人才标签化,这当中存在学历歧视问题,对于“双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在就业过程中,公务员,政府和事业单位稍微好一点,至少是不敢在招聘广告上限定学历,但是在实际简历的筛选过程中,“双非”高校确实不太占优势。前段时间香港、北京、上海都发布了高端人才落户政策,它们列出了一些高校名单,这些名单大部分都是名校,对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问:强调第一学历在求职中的作用,也就意味着“一考定终身”的理念会持续加强,这是否会加剧升学压力和教育的功利化?有何解决办法?以及如何治理求职中的“第一学历歧视”问题?

  王云海:强调第一学历,肯定对整体教育体系是有一定冲击的,能够正常的看到我们现在内卷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下移。国家现在提双减政策,为什么?就是因为就业中存在的学历歧视构成了一个简单链条,好工作至少要上好大学,而好大学的下面链接是好中学、好小学、甚至好幼儿园、好胎教、好基因。

  当前的教育选拔机制,主要还是按照中考、高考的分数来的,虽然已经有强基计划,以前有自主招生,现在有综合评价,这些补充性的高考选拔机制,但是高考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前几天我和一位中学校长聊天,他提到现在很多中考都是满分思维,如果错了几分就不能进重点高中,不进重点高中就不能进重点大学。我觉得这种思维的危害是很深远的,它带来的内卷让我们的教育困在一个拼命刷题、拼命提升分数、拼命考上双一流或者985、211的沼泽里。而双一流高校全国的平均录取率还不到10%,如果过分强调“第一学历”,只能是加剧内卷!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第一学历”的另一个层次就是研究生,有些单位招聘的门槛定位至少是“全日制硕士”以上,所以导致考研内卷加剧!我了解到有一些地方大学,他们对本科生的培养方式不像我们当年,会搞社团活动,搞社会实践,让学生丰富自身各方面能力。他们是从一开始就按照考研课程学习进行培训管理,俨然成了一个考研的培训学校了。

  那关于这种教育现状,我们该怎么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起好表率作用。近两年关于博士到街道、到城管做管理员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我不否认各个岗位在时代发展以后,都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根据我自己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来看,其实用人更应该强调人岗匹配,有些岗位交给本科生或专科生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提高限制到硕士、博士呢?其次,鼓励企业招聘时摒弃唯学历论。因为就业和考大学不一样,它讲究人岗匹配,这里面不仅包含着人的学习能力,还有性格、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企业在招聘时不一定要卡学历,假如一个人才没有特别亮眼的学历,但他有某方面特长,可能他在某项大赛活奖了,或者曾经创过业等等,只要他的特长和岗位匹配,企业就可以给这类人才一个机会。

  陈志文:我补充一点,就是我们坚决执行对搞学历歧视的企业的惩罚,这里的用人单位包括国有公司、政府机关以及私营企业。

  但是总体上,我个人感觉未来还是很乐观的。一是企业越来越理智,不仅仅看求职者的学历,而是从匹配度和他的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大学招生在新高考改革后,会按照专业填报志愿,这就由原来的聚焦学校层次变成了聚焦学科专业,因为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实力办某个专业的。长此以往,企业不会再简单以学校来衡量人才了,而是以学科专业的评级来筛选人才。

  问: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1187万人,对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有哪些好的建议?

  陈志文:除了企业要摒弃唯学历论以外,毕业生也要深刻认识到一个变化,当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候,那么企业必然水涨船高,你的学历是很难回避的问题。这的确是很残酷的现实,所以提醒各位学生,家长,今天已经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不要再用精英教育时代的尺子量今天普及化的大学生就业。

  坦率地讲,看出身,搞出身歧视是就业的顽疾,是社会的顽疾。用出身评价人的本质,受伤害最大的并不是就业,而是教育本身,但的确我们也没有一个短平快的办法能解决这一个问题,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爱游戏官网网页官方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津ICP备2021007042号 网站地图